·电池片转换效率提升已从过去的年均0.3%左右提升至0.5%以上;

·单晶产业化已从去年的20%提升至现在21.3%,多晶也从18.5%提升至19.2%以上;

·P-PERC最快转化效率不断突破,单晶PERC电池转化效率已达23.95%;

·专家预计PERC电池量产效率可达到24.2%的水平;

......

“中国光伏增长速度加快,新增装机容量从2016年34GW左右到2017年53GW,全球来讲,光伏产业已经连续第二年成为新增电力能源装机第一名。新增装机量已经大于燃煤、天然气和核电净增量之和。”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日前曾表示。

技术进步、市场规模扩大,极大地促进了光伏成本的下降,让光伏离平价上网目标越来越近,但是一个隐性的问题开始显现——非光伏成本的上升。“非技术成本已经占到总投资成本的20%以上。”王勃华表示。

困扰光伏行业发展的非技术成本为何居高不下、不降反升?应如何进一步降低光伏非技术成本?对此,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非技术成本“不降反升”

占比超20%或抵消技术红利

如今,光伏业已经展开了围绕提效降本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多晶硅金刚线技术、黑硅、PERC、双面双波组件、MWT背接触技术、12BB多主栅高效组件技术等让光伏发电效率不断刷新世界纪录。据了解,第三批光伏“领跑者”项目的准入门槛出现了较大提升,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转换效率应分别达18%和18.9%以上,比之前两批提升了近3个百分点。由此,“领跑者”将进一步推动光伏产业的成本下降。

       据悉,从2016年至2017年,组件价格下降幅度近21%,系统的设备投资成本也下降至5元/瓦。在技术进步引领光伏行业技术成本快速下降的同时,我国光伏行业的发展痛点犹存,在成本方面,业内感到“头疼”的是非技术成本——不降反升,很大程度抵消了技术带来的红利。

“现在光伏电池、组件技术成本不断下降,但是与光伏技术无关的非技术成本却在加大。”国家应对气侯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峰表示。

“非技术成本已经占到总投资成本的20%以上,算到电价上面至少1毛钱。其中包括了土地成本,财务成本,并网成本等等。”王勃华表示。

据了解,光伏非技术成本主要包括初始投资、土地租金和税费、电网接入费用、人力成本、交易成本、前期开发费用、各种摊派以及融资成本等。“其中,土地费用、融资成本和并网成本这三个环节尤为突出。”某光伏企业负责人表示。

对此,多位业内专家坦言,土地政策限制、光伏税费、政策风险和融资困难都困扰着光伏行业未来发展。随着平价上网的来临,非技术成本对光伏行业的困扰越来越深。

“目前国内光伏电站平均土地成本已超0.1元/W,如果现有土地费用上涨趋势不能有效改观,光伏应用将难以持续。”某光伏企业市场总监告诉记者。

“以中东部某省份的100MW农光互补项目为例,占地近6000亩,土地租金为800元/年/亩,估算25年土地租金高达约1.2亿元。” 某光伏企业负责人坦言,“关于土地租金的交付,有些地方甚至要求一次性缴纳20年的租金,这无疑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现金困难。一些地方仅征用耕地占地费和土地使用费就给企业一次性要增加几千万元的费用,这些成本都不是一般企业所能承受的。”

在不可承受的高昂的土地租金之外,土地税费、难以应对的征地工作也困扰着大多数的光伏企业。上述市场总监对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内蒙地区,一个10万千瓦的地面光伏电站占用耕地,一般需要一次性缴纳4000万元耕地占用税,每年缴纳800万元土地使用税,算下来20年有累计2亿元的税费。

三峡清洁能源基金副总裁余操表示,近几年地方民众对于征地越来越敏感了。在第二批领跑者项目的实施中,几乎每个项目都被征地问题所困扰,几乎所有的投资企业都因为青苗、伐木、迁坟、清网等原因付出若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

对此,专家表示,光伏发电尚属微利行业,企业收益主要依靠政府补贴等扶持政策和目前用地方式的“红利”,如果每年增加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用地成本,则会让这一产业难以发展。

此外,光伏电站的并网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催高了光伏发电成本。在青海建成的100万千瓦光伏电站,工程项目建设负责人介绍说,该电站同期投资上亿元配套建设了一座330千伏升压站,投资5000多万元建了一回45公里和一回12公里的330千伏输电线路,并将自行负责这些输电设施的运营维护。据业内人士统计,近几年来国内光伏电站自建的输电设施资产被电网企业回购比率不超5%。

       2017年,《关于2017年建设光伏发电先进技术应用基地有关要求的通知》将有着技术领先优势的第三批“领跑者”项目推到风口浪尖,希望为降低我国光伏电站投资非技术成本提供经验借鉴。业内人士坦言,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实际上,各基地在土地费用上依然存在问题——租金被抬高、开发协议中加入综合治理费用、青苗补偿、土地流转进程缓慢、原本应由企业自建的升压站被地方政府强制打包对外招标......据了解,日前,青海德令哈、格尔木两个领跑者基地要求各投资企业签署相关建设协议书,其中建设内容包括330kV变电站扩建工程、110kV升压站及配套工程、新建110kV线路以及光伏发电站前期咨询等。

解开“刚性”成本“谜团”

政策和电网是主因

专家分析认为,土地、电网接入等非技术成本相对刚性,且下降速度将落后于组件、逆变器等设备类成本。

非技术成本为何呈现“刚性”,为什么如此难降?

“光伏的非技术成本主要是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造成的,部分是电力公司造成的,都是可以削减的,目前对光伏成本影响确实较大。”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表示。

据了解,我国土地共有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林地中又有8个一级类、13个二级类。在今年自然资源部成立之前,国土资源分别由国土、地质、水利、气象、林业、旅游、交通、军事等政府部门或有权机构进行行政管辖,“所以针对同一地块的‘土地性质’,需要向两个政府部门核实确认,项目投资开发周期也由此延长。”协鑫集团董事长、保利协鑫董事局主席朱共山表示,“有些土地国土部门给出‘未利用地’,但林业部门给出的是‘林地’,政府部门间管理范围划分和各部门对土地的界定标准不同,管理界限存在交叉,给企业投资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带来困扰。 ”

据了解,按国土资规〔2015〕5号文件所述,“光伏项目建设占用农用地的,所有用地部分均应按建设用地管理”,目前,河南、山东、天津、青海等省份已明确要求光伏发电项目用地涉及一般农用地的,必须办理转建设用地手续。

       对此,多位光伏企业负责人也表示,如果办理转建设用地手续,光伏发电属工业项目,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为60元/平方米,即4万元/亩,如果照此对光伏阵列面积征收,不仅增加成本,而且会极大影响光伏发电项目收益率,严重阻碍光伏产业平价上网的趋势和速度。

在税收方面,根据《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人均耕地不超1亩的,单位税额为每平方米10-50元,依次类推,各地税务部门具有5倍的调整空间。而城镇土地使用税则采用差别定额税率,大城市1.5元-30元,中等城市1.2元-24元,小城市0.9元-18元,县城、建制镇及工矿区0.6元-12元,各地税务部门在规定的税额幅度内自行确定税率,可调整幅度为20倍。

对此,多位企业大佬表示,各地区的税收标准不一致造成了光伏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测算难度加大。“以耕地占用税为例,河南的税额为22元/平方米、内蒙的为25元/平方米,甘肃和江苏分别又是12元/平方米、20元/平方米。对于光伏电站征收的土地使用税,又从每平方米0.6元到12元不等,光伏电站投资企业把控投资风险不易,影响操作的积极性。”某企业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从送出工程建设角度来看,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送出工程在很多地方是由新能源企业在建,这无疑增加了光伏的成本,而且是不小的一笔开支。“加到光伏项目上来估计每瓦0.5元左右。”

对此,一位电力企业负责人坦言,“国际国内都有高比例新能源渗透造成电网事故,电网公司注重的是电网安全运行。新能源发电就地难以消纳又送不出,新建工程的话,电网公司能自找麻烦建设送出工程吗?”

实际上,据了解,我国正在积极推动政策和组织管理改革,以降低成本、促进光伏平价上网。早在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下发的《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价格政策通知(意见稿)》中就提出,电网企业应积极为光伏发电项目提供必要的并网接入等电网服务;今年3月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炉,提出组建自然资源部,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新成立的自然资源部保留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将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等7个部门的部分职责合并,堪称一场我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政府职能方面的深刻变革,将形成全国真正的自然资源“一张图”;今年4月,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减轻可再生能源领域企业负担有关事项的通知》,针对目前光伏行业的“非技术成本”过高的现象,强调要减少土地成本及不合理收费、通过绿色金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制止纠正乱收费等增加企业负担行为......

在国家层面之外,各地对光伏用地等的管理日渐严苛与规范。近期,山东省发布《关于保障和规范光伏发电产业项目用地管理的通知》,要求保障和规范光伏项目用地,农光1年未并网将被清理;广西省下发《关于规范我区光伏发电站用地管理的通知》,提出规范光伏发电站用地管理,禁止以任何方式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河北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通知》,要求优先安排脱贫攻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安徽省出台土地新政支持光伏等新业态发展......

对此,有专家表示,政策出台总是做加法的,随着国家和地方政策的严格落实与管理,光伏非技术成本有望摆脱“刚性”,回归“理性”。

下降空间多于“0.1元/千瓦时”

破题不能只靠企业自己

据了解,随着技术进步,光伏发电成本得到大幅降低,截至去年底,光伏发电系统投资成本降至5元/瓦左右,度电成本降至0.5-0.7元/千瓦时。即使如此,和火电相比,光伏发电成本依然较高,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去补贴、平价上网的大趋势下,非技术成本已成为阻碍光伏平价上网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表示,如果把这些非光伏技术成本去除,光伏发电成本至少有0.1元/千瓦时的下降空间。

如何有效降低光伏非技术成本,实现成本降低“至少0.1元/千瓦时”,帮助企业迈过这一道难迈的关卡?

“希望外界能给光伏更多理解和支持,降低各种非技术成本,把《关于减轻可再生能源领域企业负担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政策落到实处,让企业集中精力进行技术研发,降低度电成本,这才是实现光伏平价上网的最佳途径。”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秘书长吕芳呼吁要降低非技术成本。

       诸多行业专家认为,降低非技术成本并非易事,也并非立竿见影的事情,不是通过企业自身努力就能实现的,更多情况下,企业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并不是企业独自提高技术水平就能够迈过的,需要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应从土地政策、税收标准、用地性质、外线建设、融资环境等方面齐发力,共同推动成本下降。

2017年全国两会,32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签名并提交《关于理顺光伏项目用地管理、土地税费等相关问题的建议》的提案指出,用地方面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光伏发电项目推进的主要障碍,建议理顺光伏电站用地方面存在的问题。“尽快调研、实地考察光伏农业、光伏渔业等新型经济现象,对土地‘占用’进行详细标准界定,修订国土5号文相关条款;光伏发电项目用地中除办公用房、升压站、厂区路面硬化用地属于建设用地外,其他光伏组件阵列,不改变原有土地类型,对土地没有进行破坏,不能按照建设用地管理;统一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征税标准,减免光伏发电项目用地耕地占用税和土地使用税。”

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王英歌也持相似观点,他认为应积极解决用地、贷款、外线建设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光伏用地方面,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明确土地性质,统一制定土地税费,制定具体的土地费用标准;开发银行或商业银行,应该对光伏等绿色能源制定一些贷款,加大对新能源的金融政策支持;对于外线建设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强力严格支持,积极落实。”

对此,梁志鹏表示,光伏建设项目必须在考虑电网消纳和送出基础上有序建设,发电项目的送出工程应该由电网公司来建设,我们在下面组织的光伏领跑者基地里将首先落实。

中电联行业发展与环境资源部副主任薛静亦指出,首先是要抓好《关于减轻可再生能源领域企业负担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落地,现在关键是要把已经建成投运的电站输配电设施尽快纳入地方的电力规划之中,这样才能计入输配电价成本的核定之中,以扫清电网企业回购这类资产的障碍。